做幸福的德育人 探教育的中国声
发布时间:2023/10/18 15:02:31 作者:虞红梅 浏览量:516
金秋十月、丹桂飘香。十分荣幸能够作为雨花台区的德育骨干代表参加10月8、9两天的南京市德育骨干研训班的研训。我在认真聆听了专家们的讲座、一线校长德育课程架构,参加了小组主题交流讨论后,对自身德育人的身份认同、对厚植理想信念、对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和切实让立德树人落地等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。此次培训使我受益颇多:
一、提高站位、勇探中国的教育之声
牛顿曾说“我之所以能成功,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”我们每一位教育人每天忙碌于立德树人的实事中,面对社会、舆论对教育、教师的过度关注和解读,很难沉下心来回归本源,思考“教育为何?”
“教育何为?”。而柴局长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,犹如当头棒喝,促我深思。柴局说每一位德育人要勇于把握时代的精神,在国际舞台上要发出中国的教育之声。教育人自己站位要高,我们首先是德育人,再是学科人,我们不要被身边的琐碎牵绊,我们要有更宽广的视野,努力让德育工作更有实效,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,让教师感受到来自职业的幸福感,德育人要敢想更敢干。
二、创新课程,铭刻脑海的教育记忆
名家必有名言。此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与专家面对面的机会,
让我们享受了一场足以引发我们认知震荡的饕餮盛宴。南京市教科所刘大伟所长《教育记忆为何?何为?》的讲座,给我打开了一扇名为教育记忆的一扇大门。从刘教授系统的阐述中,我明白了“记忆理论”的前世今生,以及刘教授及其团队对教育记忆的系列研究。这促使我反思自己在本校的德育顶层设计中,有没有重视对教育记忆学校记忆的建构。每一位德育人应从“人”的物质记忆、象征记忆和功能记忆去构建文化记忆,并在教育记忆的立场上思考如何更好完成德育叙事,基于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成长轨迹来开展学校记忆建构的建构。
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南京市月华路小学夏翠莲校长《飞扬职业想象,力行责任担当》的汇报讲座,更是以她的校园中正在发生的德育实践为例,向我们展示如何在小学阶段,创新德育课程,开展职业体验,将美好的学校记忆镌刻在学生的脑海中,使之受益一生。
三、坚定信念,着眼未来的立德树人
经济,这一在我认知范围内与育德相悖的词语,在黄斌教授《教育发展何以强国?——基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》的主题讲座中得到了重新的审视。黄教授从经济学角度,通过基于全球的大数据分析,指出中国教育支出、家庭教育支出占比对国家经济、稳定的关系以及抓住儿童发展的铭感窗口期加大教育投入的必要性。黄教师的讲座让我明白未来世界竞争,将聚焦于科研创新人才,更指向青年的高阶技能和创新。
邵泽斌教授的《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落实生根》,从“好教师”的特质出发,通过一个个有深度、厚度和温度的案例,向我们阐述了他认为的“四有”好教师应当具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,听之如饮“心灵鸡汤”,帮助德育人坚定目标、着眼未来,积极实践,立德树人。
聚是一团火,散是满天星。最后的结业典礼上,李亚娟博士勉励我们德育人,要从德育全局思考德育课程的架构,要以理论知识引领实践方向,不断提炼、总结和升华,积极实践,助力学校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。学习一直在路上,成长永不停止,只有德育人终生学习、不断更新育人理念,提升知识技能,才能够更好的成为学生为人、为学的示范,才当得起“大先生”。